語文學科,有很強的綜合性。它考的是積累、是閱讀速度、是鑒賞與綜合分析能力,這些都不是靠一兩天突擊就能完成的。長期高品位的閱讀,才是提升語文能力的法寶。而今后高考的所有科目,都會是對閱讀水平的持續(xù)考察,若閱讀習慣欠佳,必將影響考場上的讀題、審題速度及水平。
對于中學生來說,好好地讀一兩本書,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相信,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獲。那么,怎樣閱讀呢?讀書不僅要讀經(jīng)典,還要善于將讀書與作文結(jié)合起來。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將讀文與積累素材結(jié)合起來
例如,《溫度與原則》這篇短文。
梁漱溟樂于助人,每月工資發(fā)下來,大部分用于資助困難親友,每家5元到30元不等,堅持多年。某次資助袁鴻壽28元,后來袁鴻壽補發(fā)了工資,梁漱溟立刻上門找他要回28元,因為要用其資助仍舊困難的朋友。有溫度又有原則,其實很難做到。很多好人,只做到了前半部分。
梁漱溟資助困難親友,是做人有溫度的體現(xiàn),而他從不再需要資助的朋友手中要回資助款來資助仍舊困難的朋友,是處事有原則的體現(xiàn)。梁漱溟之舉,雖然有違常情,卻合乎常理,叫人敬佩。這一事例,可以用來論證“做有原則的好人,而非爛好人”“助人講溫度,更講尺度”等觀點。我們只有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寫作時才能信手拈來。
將讀文與拓展思路結(jié)合起來
例如,《曾國藩的日課》中的這一部分。
曾國藩給自己定了圣人的幾個標準,其中一個是立“堅忍不拔之志”。曾國藩想了一個方法來磨煉自己,即每天做“日課”。
每天從起床那一刻起,曾國藩就時時刻刻監(jiān)督自己的一舉一動,臨睡前他還會用楷書寫日記,回憶一天的言行,然后進行深刻的反省。他還要求自己每天讀史書10頁。然而,一個人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比如說有一天他去朋友家為其母祝壽,結(jié)束后本來打算回家學習,結(jié)果被朋友拉去下棋。他下了一局,又旁觀了一局,心里就開始有兩個小人打架了,一個說索性不如放縱一次,一個則提醒他許下的各種諾言。最后他趕緊回家,并在晚上的日記中反省了自己。
曾國藩的“日課”,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堅忍不拔之志”。我們還可以從以下角度生發(fā)聯(lián)想,拓展思路:曾國藩的“堅忍不拔”之論,與哪些言論相契合呢?譬如蘇軾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曾國藩的“堅忍不拔”之舉(反省與戒煙),與哪些歷史事件相似呢?譬如越王勾踐被俘而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曾國藩立“堅忍不拔之志”提升和完善自己。
那么“我”與之觀照,相同與不同之處又在哪里呢?譬如“我”克服“網(wǎng)癮”,回歸勤學等。好文佳作無非是一個例子,一個觸媒,它讓我們由文章而思考,由讀別人而思自己,從而使我們的作文有了開掘的源頭。
例如,馬未都的《替我爹做決定》一文的開篇:
講講我爹吧。我爹身體特別好,他身體有多好呢?他70歲那年到我那兒去,看見一個帶土的大花盆,搬起來就走。那花盆我?guī)状蜗氚岫加X得特別重,老爺子倍兒有勁,就給搬走了。
這段文字,是不是給人一種樸實親切的感覺?這種運用個性化的、生活化的語言寫就的文章讀得多了,我們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語感,作文時跟著這種語感走,文章就能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表達效果。同理,我們讀哲理文,讀情感文,都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相應語感,同樣會寫出富含哲理或情感真摯的作文來。
當然,
讀寫結(jié)合的著力點不止這些,無論是哪一個著力點,我們都要用心去揣摩領(lǐng)悟,從他人佳作中找到能為我們寫作所用的借鑒點。也就是將其立意、選材、結(jié)構(gòu)、語言等方面的亮點,借鑒運用到我們的作文中去。
以上內(nèi)容節(jié)選自《中考一類文計劃2年度熱詞好文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