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定你已經看出來了,你在讀一本書時要提出的四個問題,到了讀實用性的書時有了一點變化,我們就來說明一下這些變化。
第一個問題:這本書是在談些什么?并沒有改變多少。因為一本實用的書是論說性的,仍然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并作出這本書的大綱架構。
然而,雖然讀任何書都得想辦法找出一個作者的問題是什么(規(guī)則四涵蓋這一點),不過在讀實用性的書時,格外是一個決定性的關鍵。我們說過,你一定要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換句話說,你一定要知道他想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你一定要知道他想要做些什么。因為在實用性的書中,知道他要做的是什么,就等于是知道他想要你做的是什么,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事了。
第二個問題的變化也不大。為了要能回答關于這本書的意義或內容,你仍然要能夠找出作者的共識、
主旨與論述。但是,這雖然是第二階段最后的閱讀工作(規(guī)則八),現在卻顯得更重要了。你還記得規(guī)則八要你說出哪些是作者已經解決的問題,哪些是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在閱讀實用性的書籍時,這個規(guī)則就有變化了,你要發(fā)現并了解作者所建議的、達到他目標的方法。
換句話說,在閱讀實用性書時,如果規(guī)則四調整為:“找出作者想要你做什么。”規(guī)則八就該調整為:“了解他要你這么做的目的。”
第三個問題:內容真實嗎?比前兩個改變得更多了。在理論性作品中,當你根據自己的知識來比較作者對事物的描繪與說明時,這個問題的答案便出來了。如果這本書所描述的大致與你個人的體驗相似時,你就必須承認那是真實的,或至少部分是真實的。
實用性的書,雖然也會與真實作比較,但最主要的卻是你能不能接受作者的宗旨—他最終的目標,加上他建議的達成目標的方法—這要看你認為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才是最好的追求方法而定。
第四個問題:這本書與我何干?可說全部改變了。如果在閱讀一本理論性的書之后,你對那個主題的觀點多少有點變化了,你對一般事物的看法也就會多少有些調整。(如果你并不覺得需要調整,可能你并沒有從那本書中學到什么。)但是這樣的調整并不是驚天動地的改變,畢竟,這些調整并不一定需要你探取行動。
贊同一本實用性的書,卻確實需要你采取行動。如果你被作者說服了,他所提議的結論是有價值的,甚至進一步相信他的方法真的能達到目的,那就很難拒絕作者對你的要求了,你會照著作者希望你做的方式來行動。
當然,我們知道這種情形并不一定會發(fā)生,但我們希望你了解的是,如果你不這樣做的話,到底代表什么意思,那就表示雖然這個讀者表面上同意了作者的結論,也接受了他提出來的方法,但是實際上并沒有同意,也沒有接受;如果他真的都同意也接受了,他沒有理由不采取行動。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如果讀完本書的第二部分,你(1)同意分析閱讀是值得做的。(2)接受這些
閱讀規(guī)則,當作是達到目標的基本要件,你會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樣,開始照著閱讀起來。如果你沒有這么做,可能并不是你偷懶或太累了,而是你并不真的同意(1)或(2)。
在這個論述中有一個明顯的例外,譬如你讀了一篇文章,是關于如何做巧克力慕斯的,你喜歡巧克力慕斯,也贊同這個作者的結論是對的,你也接受了這個作者所建議的達到目標的方法—他的食譜,但你是男性讀者,從不進廚房,也沒做過慕斯,在這樣的情況中,我們的觀點是否就不成立了?
并不盡然!這正好顯示出我們應該要提到的,區(qū)分各種類型實用書的重要性。某些作者提出的結論是很通用或一般性的—可供所有的人類使用—另外一些作者的結論卻只有少數人能運用。
如果結論是通用的—譬如像本書,所談的是使所有人都能閱讀得更好,而不是只有少數人—那么我們所討論的便適用于每位讀者;如果結論是經過篩選的,只適用于某個階層的人,那么讀者便要決定他是否屬于那個階層了;如果他屬于那個階層,這些內容就適合他應用,他多少也有義務照作者的建議采取行動;如果他不屬于這個階層,他可能就沒有這樣的義務。
我們說“可能沒有這樣的義務”,是因為很可能這位讀者只是被自己愚弄了,或誤解了他自己的動機,而認為自己并不屬于那個結論所牽涉的階層。以巧克力慕斯的例子來說,他不采取行動,可能是表示:雖然慕斯是很可口的東西,但是別人—或許是他妻子—應該做給他吃。
在許多例子中,我們承認這個結論是可取的,方法也是可行的,但我們卻懶得去做,讓別人去做,我們會說,這就算是交待了。當然,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閱讀的,而是心理的問題,心理問題會影響我們閱讀實用性的作品,因此我們在這里有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