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從下面的答案中選出四條作為一個優(yōu)秀
讀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1、須參加一個圖書俱樂部。
2、須與作品中的主人公認同。
3、須著重從社會一經濟角度來看書。
4、須喜歡有情節(jié)有對話的小說,而不喜歡沒有情節(jié)、對話少的。
5、須事先看過根據本書改編的電影。
6、須自己也在開始寫東西。
8、須有記性。
9、手頭應有一本詞典。
10、須有一定的藝術感。
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一個優(yōu)秀的讀者應該有想象力,我自己也在不斷培養(yǎng),而一有機會就向別人宣傳。
順便說一句,我這里所指的“讀者“是一種泛泛的說法。一個優(yōu)秀讀者一個成熟的讀者,一個思路活潑、追求新意的讀者只能是一個“反復讀者”。
聽我說是怎么回事。我們第一次讀一本書的時候,兩只眼左右移動,一行接一行,一頁接一頁,又復雜又費勁,還要跟著小說情節(jié)轉,處于不同的時間空間——這一切使我們同藝術欣賞不無隔閡。但是,我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并不需要按照特別方式來移動眼光,即使這幅畫像一本書一樣有深度、有發(fā)展也不必這樣。我們第一次接觸到一幅畫的時候,時間因素并不介入?煽磿捅仨氁袝r間去熟悉書里的內容,沒有一種生理器官(像看畫時用眼睛)可以讓我們先把全書一覽無余,然后來細細品味其間的細節(jié)。但是等我們看書看到兩遍、三遍、四遍時情況就跟看畫差不多了。不過總也不要把視覺這一自然進化而來的怪異的杰作跟思想這個更為怪異的東西混為一談。一本書,無論什么書,虛構作品也罷,科學作品也罷,無一不是先打動讀者的心。所以,心靈,腦筋,敏感的脊椎骨,這些才是看書時候真正用得著的東西。
悶悶不樂的人看一本輕松愉快的書,他的心理活動會怎樣?首先,他的悶氣消了,然后好歹便踏進了這本書的精神世界。但是 ,要開始看一本書,尤其在年輕人倘若又聽到他們私下認為太保守、太正統(tǒng)的人稱贊過這本書,往往下不了這個決心。不過決心既下,隨后的收獲也是豐富多彩的。文學巨匠當初運用想象寫出了一本書,后來讀這本書的人也要善于運用想象去體會他的書才是。
但是,讀者的想象各不相同,至少有兩種。一種屬于比較低的層次:只從書里尋找個人情感上的寄托,這種讀者常常為書里某一個情節(jié)所深深打動是因為它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回憶。也有人特別鐘愛某一本書,只因為其中提到某國某地、某處風景、某種生活方式,使他頓興戀舊之情。還有一些讀者就更糟了,只顧把自己比作書里某一個人物。這些不同種類的等而下之的想象,當然決不是我所期望于讀者的。
那么,一個人究竟應該
怎樣讀書才合理呢?要有不摻雜個人情感的想象力和審美趣味。我認為,需要在讀者作者雙方心靈之間形成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平衡關系。我們要學的超脫一些,并以此為樂才好,同時又要善于享受——盡情享受,無妨聲淚俱下,感情激越的享受偉大作品的真諦所在。當然這種事情要做到非常的客觀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有價值的東西無不帶有若干主觀成分。譬如,分明你們坐在這里,卻可能只是我的幻覺;而我也許只是你的一個噩夢。但是,這兒我要說的是:讀者應該知道他在什么時候,在哪一處得收拾起他的想象,這需要他弄清楚作者筆下是一種什么樣的天地。我們必須用眼睛看,用耳朵聽 ;必須設想小說人物的起居、衣著、舉止。
氣質人人不同,但是我可以馬上告訴你:讀書人的最佳氣質在于既富藝術味,又重科學性。單憑藝術家的一片赤誠,往往會對一部作品偏于主觀,唯有用冷靜的科學態(tài)度來沖淡一下直感的熱情。不過如果一個讀者既無藝術家的熱情,又無科學家的韌性,那么他是很難欣賞什么偉大的文學作品的。
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充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真諦,并切實體驗到這種領悟給你帶來的興奮與激動。雖然讀書的時候總還要與作品保持一定的距離,超脫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帶著一種既是感官的,又是理智的快感,欣然瞧著藝術家怎樣用紙板搭城堡,這座城堡又怎樣變成一座鋼骨架玻璃的漂亮建筑。
本文節(jié)選自《納博科夫:一個優(yōu)秀讀者所應具備的四個條件》
來源:鳳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