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眾所周知,在港臺地區(qū),人們普遍習慣使用繁體字,但有趣的是臺灣目前還保留了中國古時候傳統(tǒng)的豎版印刷方式:文字是豎排版,看書是要從右往左看,翻書是要從后往前翻的?吹竭@些,小編很好奇豎版/橫版排版方式中,哪一種更方便人們閱讀呢?哪一種閱讀速度會更快?這種版排版在臺灣到底有多普遍,具體效果怎么樣,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看看林永青先生的介紹!
林永青先生曾對臺灣人的閱讀及書寫習慣有過介紹,主要是以下八個方面。
■教材作業(yè)
在臺灣,除國語(小學)、國文(中學以上)之外,其它如歷史、社會、公民等過去采用豎排的課本,目前已都更改為橫版;而數學、英文、自然、地理、物理、生物、化學在臺灣教育體系中一直是橫版印刷。
而決定書寫習慣的作業(yè)簿,小學的國語是豎排,每行右邊還保留標示注音的位置;到了中學要寫周記簿,目前也是豎排。除此之外,其它作業(yè)簿的書寫全都采橫排方式。國文之所以仍舊采行豎排,是臺灣仍保留文言教育,方便標明批注所致,而且小學課本里的注音符號,原本就是豎排體系下的產物。
■報紙
目前臺灣的四大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聯(lián)合報、中國時報,后三者在新聞版面均采橫標豎排的方式,而蘋果日報的新聞版面在12年5月則從原來的橫標豎排,變更為橫標橫排。臺灣報紙的分量很大,非新聞版面(影視、財經、體育、藝文、生活)的比例遠超過新聞,四大報這部分都是配合大量圖片采橫版方式。所以一份報紙里,甚至同一個新聞版面上,會同時有橫、豎排存在的狀況。
■書籍雜志
由于目前均是計算機排版,書籍多為橫排方式;少數文史哲及檔案史料,或傳統(tǒng)藝術類須兼顧排版美觀的圖書,才會采用豎版。雜志方面,同樣受到計算機排版影響,幾乎是橫排的天下;只有《遠見》、《天下》、《商業(yè)周刊》、《財訊》、《新新聞》、《數位時代》這幾份屬于菁英型態(tài)的報導性雜志,仍采用豎排。
■電視新聞報導
臺灣的電視新聞畫面非常有趣,彷佛每個觀眾都得了訊息饑渴癥似地,塞滿了所謂「跑馬燈」的文字;下方橫排不夠再加第二排,橫排空間用完了,左右再來豎排,最后,連上方空間都加了文字。各個電視臺,無一例外,觀眾也很習慣同時閱讀橫來豎去的訊息。
■街頭招牌
招牌為了讓遠方街上的顧客一眼可見,必然會發(fā)展出直式招牌,此處不贅述;怪就怪在就連橫式招牌上,也有豎排文字。所以,臺灣人的豎排閱讀能力已是直覺反應的程度了。
■網絡
這個就甭提了,網絡世界是美國發(fā)明的產物,是清一色的橫排機制;要真出現(xiàn)豎排的版面,那也是少數人刻意排版的結果。
■政府體系
臺灣早期政府體系是清一色的豎排文化,80年代公務作業(yè)導入計算機化之后,是先在屏幕上以橫排輸入完成后,再轉成豎排輸出;到了90年代,一些地方部門便宜行事,開始出現(xiàn)橫式公文書,許多機構的表格也以橫排填寫。98年,負責臺灣政府標準作業(yè)的「行政院研究發(fā)展考核委員會」推動電子化政府計畫,逐漸將政府部門所有公文往來作業(yè)改以網絡傳輸,以檔案取代紙本,當時公文格式仍是橫豎排并用;05年的「公文電子交換推廣計畫G2B2C」確定橫排公文的標準,從此政府各部門的文件即逐一汰換為橫排格式。
■生活應用
生活層面太廣,拿喜喪來看。喜帖,習俗上是豎排的,但愈來愈多具有創(chuàng)意的新人希望與眾不同,所以橫式喜帖現(xiàn)在較受年輕人歡迎。至于訃聞,這方面較少人在這上頭講究創(chuàng)新,依舊保持豎排的傳統(tǒng)。
可見,臺灣目前已經是個大部分橫排閱讀的社會了!
而要比較哪種排版方式更有利于閱讀的話,從
快速閱讀角度來看,小編以為當然是橫排閱讀了,但當你說到豎排文字,臺灣人看待起來,就像喝水一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