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維導圖的布局技巧(一)里,我提出了我在制作大型思維導圖時遇到的結構問題,并談了針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方法,本篇我們繼續(xù)解決問題二:當你分好了一張思維導圖的大分支,也把每個分支的內容都基本填充了個七七八八,卻發(fā)現不同大分支里的小分支的內容互相有交叉,而你想要把這種聯系反映出來,怎么辦?

如果你有用過IMIND或者其他的思維導圖軟件,你一定知道可以用聯系線把兩個有關聯的內容聯系起來,但是倘若需要用聯系線關聯的內容特別多怎么辦?不表現邏輯關系不行,把邏輯關系表現了就亂成麻了,怎么辦呢?
要處理好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兩個字出發(fā)——簡潔,讓頁面簡單、整潔,即便一定做不到簡單,但整潔一定要做到!
所以,首先刪除亂七八糟的聯系!
(注:這里說的處理方法是針對不以展現互相關系為主題的導圖,如果要以探討人物、事件間的復雜關系為主題,可以直接用網狀的思維導圖,這類導圖可參照《紅樓夢》的人物關系圖。)
刪了怎么表現聯系呢?可以用文字來專門說明。
比如,在我的《聊齋志異》導圖里,經常出現,一個A省的人去到了B省,遇到了一個C省的人,這個人講述了他在D省的故事。
按照我以地域分類的大標準,我應該把這個故事同時鏈到A、B、C、D四個省份,即按照常規(guī)的做法,把故事列到B省的分支下,再把故事用關系線連到A、C、D省上。
這樣的安排從邏輯關系上說是合理的;但倘若有200個故事都有這樣的地點串聯特點,也就是說,200個故事便要在600——800個地點之間互相連聯系線。請你試想,你的電腦屏幕能有多大呢?我用的筆記本電腦也就是十幾寸而已,在這樣一個屏幕展現如此之多的線條,偏偏都在不同的故事間,那么,思維導圖必定會變成一團亂麻。
圖中左邊由中上向左下延伸的曲線便是一條聯系線,為了方便查看它的長度和經過的導圖范圍,我把文字都縮小了,這是一條不太方便刪掉的聯系線,因為它所關聯的同樣是兩個地點,但故事的主要發(fā)生地點卻在主人公由一地前往另一地的途中,小說的作者并未在故事中準確寫明這個地點是哪里,但可以確定,并不在聯系線兩個端點的所在位置,所以為了相對準確地顯示這種尷尬的地點關系,這條線不能刪,如果刪了就變成了這個故事發(fā)生在這兩個點的位置了。
你可以看到,我已經把文字縮小到如此地步,圖中的聯系線卻仍未顯示完整,可想而知,當把文字放大到正常大小,這條聯系線將會覆蓋多大的范圍,如果我再將能夠看到的圖中右邊有文字的分支上都連上這樣的直線或曲線,分別延伸向上下左右的各個方向——那就像多個煙花疊加的樣子,不是一個“亂”能形容的(這樣的導圖,被初期沒有經驗的我在制作了兩個月后被迫放棄了,所以你也看不到這個在去年就被我刪掉的亂麻一樣的導圖了)。
怎樣能讓思維導圖既能反映彼此的關系,又可以將關系免去呢?

如上,是我的【聊齋-地方】導圖里北京分支的部分截圖,“數字+篇名”表示這篇故事在《聊齋志異》原著里的排序;“非主要”的意思是,這個故事并非主要在北京發(fā)生,只是與北京相關,“科舉”、“朝堂”表示這些“非主要”的故事與“北京”的關系分類,是因為“科舉”與北京有關,還是因為“朝堂”與北京有關。
(“遼寧省“大分支下的”鐘生“)
“鐘生”是《聊齋志異》里的一個篇目,最右邊“遼東郡”,意思是“鐘生”是遼東郡人(遼寧。,但在左邊的分支樹里,有3個地點:遼陽、河南、濟南(山東。,也就是說這一個故事跨越了3個省。如果按照前邊的“聯系線”方法,我應該把“鐘生”同樣鏈到“河南省”、“山東省濟南”的分支上,但在這張導圖里,我是這么處理的:在“遼東郡”分支的“鐘生”下直接列出“河南”、“濟南”的故事發(fā)端(見上圖)。
(“河南省”大分支下的“鐘生”)
而在“河南省”大分支的“鐘生”里,我列出在這個故事在“河南”界的較細化的故事梗概。你會看到,兩個圖里的在河南省發(fā)生的事情的描述文字是不一樣的,“遼東郡”的分支下,我只是注明這個故事與“河南”相關,在“河南省”里,這段故事的描述更加詳細,而對“遼東郡”,只是一句“星夜歸遼陽”結束。
(“山東省”大分支下的“鐘生”)
上圖則是“山東省”大分支下“濟南府”分支的“鐘生”的文字內容,你會看到,與“遼東郡”和“河南省”分支下的“鐘生”的內容都不相同,因為這里,我是要寫明發(fā)生在“濟南”這個地方的故事的,但我會在最后注明“歸家(遼東郡)”,提示自己,這個故事與“遼東郡”也是有關的,這樣我便會去翻到“遼東郡”的分支里查看這個故事,繼而再查看“河南省”分支下的故事。
或許你會覺得,這不是相當于把一個故事重復分了三個分支,不是會讓導圖的體積更加龐大嗎?
是的,確實因為這個原因,導圖的畫面大了2倍左右,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用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如此需要三方(有時甚至更多方)共同參與的關系,總比讓整個畫面像亂麻一樣的好。
這是我未做完的導圖,你可以看到里面的聯系線的數量屈指可數,但倘若把這些關系線都表現出來,從最左下到最右上,從最右下到最左上,200多條聯系線,再配上龐大的文字結構本身,你就可想而知,這張導圖還能否稱之為“導圖”了。
或許看過上面幾張圖,你會對圖三中篇目前的數字有疑問:這是不是有什么刻意的安排呢?是的,原因我們在《思維導圖的布局技巧(三)》里接著說,下期再見。
原創(chuàng)作者: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坤